在最近这个跨年之夜,影迷们讨论最热烈的事情,就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
早在一个月前,《地球最后的夜晚》就开始推崇自己在2017年12月31日9点40的场次,恰好影片的结尾是一场吻戏,确立了一个宣传核心思想:如果看这个时间点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结束时正好是零点跨年一刻,你可以和身边的人拥吻,一吻跨年。
矫情、做作的谈情说爱,向来是我国广大青年戒不掉的癖好,无论是文艺青年,还是小镇青年,就算是普通影迷,谁还没一个七情六欲啊?
“一吻跨年”的噱头热潮下,《地球最后的夜晚》在上映当天,收获了2.6亿票房。大多数人冲着“浪漫”买的电影票,其中也包括部分的明星影响,毕竟汤唯有两部票房不错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电影还没上映时,就有不少人等着看热闹,一旦电影的真相在影院揭开,这些被“忽悠”进电影院的人,将如何表达愤怒?
果然,1月1日,《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跌落到1000万,比首日下滑96%。在淘票票、猫眼等平台上,评分惨不忍睹。就连豆瓣也从开始的7.4降到6.8(这两天又理性回升到了7.0),微博上吐槽、挖苦的段子更是此起彼伏。
我想大家应该还记得上一次引发如此大规模讨论的电影营销事件:方励为《百鸟朝凤》下跪。
这件事一样受到了很多批评,但最终票房就是上去了。一批本来不会买票去看《百鸟朝凤》的观众,去看了,而且为之感动了,结果又跳出来一批人说这部片子过誉。
所以,无论做怎样的营销手段,收获怎样的结果,都不会让人满意的,总有舆论的水花。所以,我们今天仅仅讨论两个问题:电影应不应该营销?电影应该怎样营销?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相信没有人会持反对意见,电影一定是要营销的,古人早就教我们了,酒香也怕巷子深。那么,电影应该怎么营销?
只要最后换得了市场的反馈,怎么营销都不为过,就算是自杀式营销,也是如此。大家现在觉得《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过分,要知道民国电影人营销起来,更不要命。191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用百科全书》第26编《商业》里,便说到广告的宣传要“显著奇特触目惊心”。民国电影在文字上,就对电影宣传玩了很多游戏。
比如1922年的《红粉骷髅》,刊登了一个广告,罗列了电影的十大优点。每个优点类别下,以四字四字方式总结,再配以一句无xxxx之弊。文笔工整,能用上的好话,基本都用上了。
在《申报》上还打出了“中国之破天荒长片侦探影戏”的名号,真的不去看对不起这个破天荒。《红粉骷髅》是中国电影里已知的第一部以“武术”为噱头宣传的影片,但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法国侦探小说,拷贝遗失我们不得而知这个“武术”的部分到底是什么,从故事梗概推断,智斗的部分明显多于武打场面。
1939年上映的《小侠女》,由缔造了《火烧红莲寺》商业盛况的张石川导演。在海报上字最大的,便是明星了,当时的中国秀兰·邓波儿胡蓉蓉。这部电影的描写是“布景伟大,机关奇特,凶险万状,变幻莫测”,再加上“以超特技术、耗资巨大摄制的有意义伦理武侠巨片”,另外还有“剧情情节节紧张,曲折离奇,服装具属精制,声光清晰”。
这样四排字,字体逐渐变小。第一行明星大字,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告诉你看的首先就是明星。然后,讲出了这个片子里最吸引人的商业噱头,再来是对电影整体类型的概括,是一部有特技的伦理武侠巨片。
当时形容电影,部部都是巨片。最后,介绍了一部分故事、服、化、道的细节。
《小侠女》中“布景伟大”的狮子画像懂行的人就知道,中国电影武侠片、神怪片的高峰在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就给禁了。张石川就算在30年代末还魂了一部,已经是跟不上时代。
这部电影里,没有像20年代武侠电影一样泛滥的飞剑白光,小侠女最常用的法术是定身术,完全没有特效压力,喊一声“定”就可以了。要说“布景伟大,机关奇特,凶险万状,变幻莫测”,可惜不变可以应万变,片中有一个神奇道具万能钥匙,不管什么机关拿那个钥匙就打开了。
1948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自然是中国电影史上惊人的杰作了。它在1959年重映的海报,依然写的非常夸张。
#p#分页标题#e#“震撼中国影坛、饮誉国际的文艺巨铸”,又一次出现了“巨”来形容。另外值得瞩目的是一大摞排比句,“千万人为之感动!千万人为之兴奋!千万人为之哀伤!千万人为之垂泣!”
是不是有一种,不看不是中国人的感觉?千万人都看了,你还不看?
1948年张善琨拉着周璇拍的《清宫秘史》,1950年曾在大陆上映。
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写着:永华公司、赫赫无比、荣誉伟构、绝代超华、古装宫闱、历史巨片。明星云集、演员数千、钟丽合作、摄制年余。
光读这些词,就足够把人晃悠晕了。
最近电影资料馆好不容易迎回来的宝藏级电影《假凤虚凰》,当年引发了上海理发师的联合抵制。
大家不知道在资料馆看了这部电影没有?里面对于理发师的刻画,真的值得整个上海理发行业跑出来抵制吗?或许这就是《假凤虚凰》的营销手段,玩了一出贼喊捉贼。
类似的套路,在民国电影界并不少见。上述的电影海报,所炒作的部分,都是集中在用文字夸张描述电影的类型元素。另外一种常见的炒作方式,就是利用主演明星。
1925年上映的电影《杨花恨》,首映式洗印了数千张女主角韩云珍的照片,并以她的名义赠送给了买票的观众,这部电影也因此广结善缘。
之前一篇关于《假凤虚凰》女主角李丽华的文章便提到过,她出道的时候,也是好好营销了一把自己。先是刊登李丽华寻找遗失钻戒的广告,然后是马戏团招领钻戒的广告,接着李丽华道谢并捐款。
一连占了几天报纸版面,大家都开始好奇谁是李丽华,等她电影一上映,自然就买票一睹芳容了。
在白杨从北京要去上海发展的时候,明星公司也在报纸上一连渲染了几天她的魅力,称之为“北平小姐”,接着又说白杨整容的事情。讲得沸沸扬扬,就是不见庐山真面目,等到她主演的《十字街头》上映,公司立马做了9层楼高的海报挂在上海市中心,立马把白杨炒作成了一线明星。
作为电影皇后的阮玲玉,也很会打造自己亲和的形象,经常邀约女学生们放学后,到她的家中聊天谈心。
比较剑走偏峰的蹭热度方式也有。在《火烧红莲寺》连拍十八部的时候,只要电影名字前有“火烧”就能卖钱,当时衍生了无数“火烧片”,就算没有火烧的场景,也要有这两个字在片名上。这也是一种蹭热度营销了,但是这些电影,全部都被忘记了,大家熟知的还是《火烧红莲寺》,就算没有拷贝留存,豆瓣上还有100来个人标记看过。
伯乐相马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伯乐不止很会看马,他本身就是一个营销高手。当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求官,结果钱花完了,官没做到,要回去也没钱,就想把马卖了。他的马算不上宝马,只是比较好而已,但在市场待了三天也没卖出去。伯乐知道这个事后,跑去看了几眼这匹马。旁人一看伯乐看过这匹马,争着要买,最终卖出了十倍的价钱。
用今天《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策略,来看伯乐帮苏秦卖马的故事,是不是有所类似?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是大家跨年夜会第一选择的电影,但是吹出来一阵耳边风,如同伯乐在人群里多看了这匹马几眼,告诉你选这部电影跨年,也许会很浪漫。
我们且不论电影本身,因为这也不是一家之言能以蔽之的,毕竟断崖式的口碑和票房也是事实。
每个人进到电影院的诉求是不同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有它的观众群体,但是在营销策略上,选择了去吸引更多“非它”的群体,并且也并没有用作品去说服这部分群体,看完后可以心服口服地接受它。这种情况对以后艺术电影营销会不会有影响?会有怎样影响?唯有时间可以证明。
#p#分页标题#e#营销无非是一个获取票房的助力手段,它与电影的本质,电影创作者的未来,其实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既然是广告,讲真就是愿者上钩。人生中有太多事,会因为听信广告而做出无用功,小到护肤品、保养品,大到填志愿、选职业,何况是一部电影?只是人会变,我们面对的选项也会自我更新,以前没用的护肤品,可能自己肤质变化了,或者推出新的产品,又有用了。
这次信了营销,看了《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满意,大不了下次不看了。说不定有一天毕赣拍了部电影,看了又觉得很开心了呢?
推荐 |“幕味儿”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