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于3月15日晚20时直播。节目中曝光了不卫生的卫生用品。佰斯特公司利用散浆生产劣质纸内裤,部分沾染大片污渍,甚至已经发霉。
王端端:我们常说一句话“吃喝拉撒睡,人生五件事”。这五件事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2018年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49亿,首次超过了15岁以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一些产品也带来了刚需,比如主要给大小便失禁的老年人,还有卧床不起的病人使用的成人纸尿裤,全国每年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40亿片。国家对于这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卫生用品在原材料的采购、卫生指标以及生产工艺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消费者图的就是一个干净、放心。然而当我们走进一些纸尿裤的生产厂家的时候,却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
百斯特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用于湖北仙桃主要生产承认纸尿裤、床垫等,并为国内多家知名企业代加工产品。走进车间这里正在加工承认纸尿裤,工人说这些成卷的原料就是生产承认纸尿裤,用鲜木浆做成,业内称为卷浆。经过包装就形成了千倍爽成人纸尿裤。
整个生产过程表面看不出什么异常,然而经过仔细观察记者发现了一些蹊跷,记者注意到破碎剂的下方连接着一条管道,记者沿着管道一路察看,发现管道直接通向与车间相连的一个小屋里,走进小屋这里居然还有一个入料口,工人告诉记者这里投放的原料是散浆。记者注意到散浆和记者刚刚看到的卷浆明显不同,这些散浆呈白色絮状,颜色发灰发暗,一些颜料表面还沾着污渍。百斯特公司使用散浆为什么要搞得神神密密,散浆究竟是什么东西?
根据工人提供的线索,记者辗转找到了这家生产散浆的工厂,一个简陋的库房内堆积大量回收来得纸尿裤,有的散落在地面上,有的纸尿裤有大片的污渍。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就是加工散浆的原料,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直接将这些纸尿裤放入机器中,经过破碎分离、筛分等步骤加工成散浆。
记者:湖北仙桃那边也有。
也是做成裤的是吧?
工厂负责人:嗯,做成裤都是买这种。
解说:记者调查发现在这家散浆加工厂的周边还有不少加工散浆的工厂,用的原料也是从其它厂家买来的下脚料,有的沾染大片的污渍,有的甚至已经发霉。
记者:这个有点发霉
工厂负责人:因为本身就是回收这个废的纸尿裤卫生巾。有些发霉的,他也一起回收过来。
解说:按照国家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强制性标准GB15979规定生产承认纸尿裤的原材料应无毒、无害、无污染,并禁止使用废弃的卫生用品作原材料。
既然国家有明确规定,湖北仙桃百斯特公司为什么还敢用散浆生产成人纸尿裤呢?工人告诉记者因为每吨散浆价格在4000元左右,而符合国标的卷浆价格在8000元左右,使用不合格的散浆带来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因此,百斯特公司生产承认纸尿裤经常会按一定比例加入散浆,具体加入多少根据客户所出价格而定。
有的散浆有的卷浆,散浆便宜。
记者:为啥不只用散浆。
工人:你出多少价格就给什么东西。
解说:工人告诉记者散浆会通过多种工具加工成纸尿裤的棉芯部分,,因为外面还有无纺布,所以脏的东西很难被发现。
记者:我听说散浆不能做卫生用品?
工人:不能。
记者:为啥不能用?
看上去不一样吗?
工人:达不到卫生(标准)
记者:你是服品拿来做。
咱做的成库,产品合格不就行了吗?
工人:不合格。
解说:为了辨识每种产品所用的原料不同,工人还在包装箱上特意用散浆、卷浆等字样进行了区分。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不仅仅是成人纸尿裤,一些成人在生产妇女及婴幼儿两用巾也用散浆。除了自有品牌还为多个品牌代加工产品。公司宣称严把产品质量,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卫生舒适安全的卫生用品。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金得利公司实际上也在偷偷购买散浆,工人告诉记者为了不被检查人员发现这些散浆入库时不做任何记录。
记者:散浆不用入库?
金得利:按要求其实得入,我们没入过。
解说:这里的散浆同样被直接堆放在地上,有的散浆已经沾染了大片污渍,上面苍蝇飞舞。
厂房内弥漫着大量粉尘,这里生产的正是妇女、婴儿都可以使用的妇婴两用巾,入料口堆集着不少的散浆。
记者:这两用巾都是散浆做的?
金得利:对。
记者:我听说散浆按规定不让用?
金得利:按规定不让用。
记者:脏是吧?
金得利:太脏了那个。
解说:经过加工脏乱的散浆竟然被用在了妇婴两用巾里。按照我国《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规定,生产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企业生产区内应有空气消毒或净化措施。然而在金得利生产车间记者并没有见到相应的消毒净化设备。
记者:如果发现过敏请停止使用,对吧?
工人:不告诉你了嘛?
解说:工人告诉记者这样的妇婴两用巾这里每天可以生产数万片。
记者:咱这机器一天能做多少面巾?
工人:4万5万、5万、6万。不一定。
王端端:这个片子让人触目惊心,一次性卫生用品主要涉及老人、妇女和婴幼儿的家庭,几乎每个家庭都会使用到。这些厂家不是不知道霉烂的散浆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卫生用品,他们也清楚知道伪劣产品将会给消费者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危害。然而为了钱他们无视消费者的健康。对于这些丧失了商业道德和良知底线的企业应该让他们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