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据团一直关注城市的发展。最近在头条的小伙伴那里看到一份《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的报告,发现短视频是一个解读城市形象的新角度。于是,我们摘取了原报告的部分内容,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数据,撰写了本文。
如蝴蝶效应一般,四个多月后的重庆洪崖洞景区热度攀升全国第二,4.6万平方米的弹丸之地日均客流量高达4.5万人次。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像是新一轮的城市形象宣传与抢人大战。
而包括抖音在内的短视频亿级日活用户量,更为各地展开移动端上的城市营销奠定了坚实的流量基础。
城市营销的首要工作是打造城市形象,从PC端互联网,到移动端图文,再到移动端短视频,技术更迭使得内容传播的主体、形式、时间等都发生了较大改变。
由于短视频时间短的特点,短视频在具体阐述城市形象时很难呈现完整严谨的叙事,更多是在展示充满烟火气息的丰富细节。例如,重庆李子坝穿楼而过的轻轨、南宁十字路口的电动车大军、马鞍山怪坡水往高处流的奇景,以小见大,细节的呈现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千姿百态。
尽管单个短视频的内容有限,但热情踊跃的市民们提供了不同观察视角的大量短视频,让城市细节不断丰富,进而塑造出了立体饱满的城市形象。
例如,大雁塔的光影秀、西北特色的地方饮食等内容令固化的西安“古都”形象得到活化;“不知身在第几层”的山城特质、火锅与美女的“火辣”内涵,让具像化的重庆形象更有区分度;多元地方美食和成熟商业休闲设施,令“来了就不想走”的成都形象得到了更全面的展示。
在短视频面前,不只是大城市,那些知名度不高的城市也能生机焕发。诸如满城尽是电动车、 因高绿化率而生的“绿城”旧称则成为新的南宁城市名片;古塔古寺古城楼,现代设施与古代建筑和谐共处的画面让正定的城市形象迭代完成。
短视频对于城市形象提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带动城市旅游发展,还是输出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提升效果也飞速转化为可感知的多种实际收益。如西安、重庆这些短视频营销较为成熟的地区,近年来旅客量明显提升。
然而,仅仅做好城市形象宣传的工作是不够的。成功的城市营销不仅仅是吸引游客来,还要让游客玩得开心、乐意消费。从这个角度来说,成都的表现比重庆更好一些:尽管成都的旅客流量只有重庆的一半,近年来的旅游营收却与之基本持平。
在这场新型抢人大战中,城市之间表面上拼的是美食美景、趣人趣事等软实力,实际上还是在拼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活力等硬实力,这一点从各地的旅客人均消费力就能看出。#p#分页标题#e#
没有城市愿意籍籍无名,所以城市不能没有话题。而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并让城市价值经久不衰,这是对每一座城市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