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者,时机也。无论什么样的舆情事件发生,都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在应对和处置相关舆情过程中,无论是事件发生还是舆情的产生、发酵、应对处置的时机,时间点的把握是一个关键。
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已呈光速,很多舆情事件发生后即会被媒体或网民发送上网,有文字、图片甚至现场的配图,个别媒体甚至出动了无人机在现场空中拍摄,实时传输视频,因此,舆情处置环节中的调查与首次回应工作同步化运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今年3月15日,澎湃新闻发布微博《八旬老人开摩托载百岁老母看病被罚,南京交警:系无牌无证》有选择地报道南京交警一起执法事件,其报道手法通过暗示诱导的方式让很多网民对南京交警这种不近人情的执法方式提出了批评。面对突如其来的舆情,南京浦口交警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最后交警还送二老去了医院,通知了家属,可惜媒体不愿提我们的工作呗,就像二老被遗弃在风中凌乱一样。公安部治安局官方微博随后转发浦口交警微博并评论:新闻里,有些话还是不能省。
警方的回复可谓快捷,在澎湃此帖发布后不久即进行回应,而回复的内容则更能打动人心、感染网民。应该说这种带有委屈式表白的回应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引导效果,这种时间+内容的引导方式,凸显了南京警方对舆情处置时间节点的把握非常合理。试想,如果这起简单的执法事件警方不能及时回应,无论事实如何,但在网民的认知中,南京警方执法不近人情这个概念就已经形成,即使事后再去解释、补救,也无法再改变网民形成的已有认识。这起舆情在南京警方回复及公安部治安局官微转发之后迅速消除了负面影响,更多的网民则通过这起可能引发负面舆论的帖文,对南京警方产生了好感。随后,澎湃新闻删除了原帖,至舆情平息。
当然也有一些媒体对已经发生较长时间的事件进行重新炒作,试图通过融入新的亮点再加工后赚取网民关注并滋生出新的舆情。有几起典型的舆情甚至媒体刻意将事件发生时间隐去后进行炒作,让网民误以为是刚刚发生的事件。处置此类舆情则更应突出时间节点这个概念。
2015年5月,某新闻网站将一年前发生在江西南昌校园的一起伤害案件,写成当年发生在江苏某高校里的案件,并配以血腥现场图片,引发网民强烈关注。警方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通过搜索证实图片中案件发生的地点与时间均有错误,随后网站删除该新闻;同年10月该网站又将两年前发生在辽宁的一起警车交通肇事视频作为新闻再次进行炒作;2016年5月该网站再次炒作旧闻,将发生在2010年的湖南长沙机场大巴大火图片上网,致使众多网友以为新近发生的事件引发炒作。上述舆情的炒作虽然一度吸引了大批网民关注,但经热心网民上网搜索后均一一证实为旧闻,舆情随之无人再予以关注。
除了这种以隐去事发时间的手段进行旧闻炒作方式外,还出现了对已经发生过的旧闻进行重新加工,植入部分新闻亮点甚至虚构事实,通过媒体的联手炒作制造舆论。山东聊城于欢案就是典型的代表。本案发生时间为去年,宣判时间为今年2月份,而南方周末发布的时间则为3月份。由于该起新闻报道以及随后的炒作中大量植入了性辱母、杀人、正当防卫、被判无期等元素,数家主流媒体采用标题党方式转载报道,加上大量来源不明的水军跟评和名人评论、境外媒体也不失时机进行造谣煽动、负面炒作,致使该起舆情事件持续一周多时间不断升温。与此相应对的是,虽然最高检、省高院及公安机关相继就二审表态发声,但由于多家主流媒体和公众名人连续发表评论文章,致使舆情持续升级,无法及时平息。应该说,相关部门未能很好地掌控舆情处置的时间节点采取应对措施,是造成随后舆情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
舆情引导处置还必须充分讲究度。度,既是指尺度、力度、程度,又是指对舆情形势的研究和判断,即所谓度势而为。对重大的新闻舆论事件,既要充分掌握好舆论的传播范围、网民及媒体的主要观点,更要认真研判舆论倾向和发展态势,合理利用所掌握的行政资源和网络资源,恰如其分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
#p#分页标题#e#今年2月某省连续发生数起暴力妨碍民警执法的事件,并被网民和媒体在网上热炒。其中一起案件中涉案人员的身份经媒体炒作后引发网民的热评,由于当地警方对案件的定性在度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在首度发声中因用词欠妥引发次生负面舆情,给当地公安机关的舆情处置工作带来了被动和不利局面。在这一系列的涉警舆情事件处置中,个别案例显现出少数地方的领导对舆情危机意识淡漠,不能抓住和充分利用处置工作的主动权审时度势,甚至在发声环节存在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不断改进和提高之处。
而在今年4月份被数大主流媒体热炒的“四肢残疾在贵州街头卖唱女子被疑是15年前山东一失踪女儿”事件中,将山东和贵州两地警方同时推上舆论的焦点。该新闻报道中由于融入了被砍四肢的残疾女、被迫卖唱的元素,甚至有媒体打出了采生折割的标签,制造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而贵州警方及时采用DNA手段进行了比对从而以权威的结论彻底平息了这场看似荒诞不经的舆情,网传所说被“砍断四肢”强迫“乞讨”等不实信息也不攻自破。有网友戏称:现在轮到山东警方去找牟翠翠了。
今年3月初,因韩国部署萨德引发的全国民众抵制乐天超市的全国舆论风潮中,各种势力蠢蠢欲动,各种言论铺天盖地。共青团中央早在3月2日发布微博预言:肯定会有抹黑爱国网民的帖文出现。果然,在次日外交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就有记者就网上盛传江苏南通有网民砸坏韩系轿车事件提问。江苏南通警方在当天即查到了先后发生在南通启东的两起砸车案并证实,这两起案件与抵制乐天没有任何关系。南通警方第一时间发声,坚持三同步原则开展舆情处置工作,在快速调查、及时发声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工作,通过与环球时报、观察者网、共青团中央等媒体以及全国各地大量警察自媒体大力协作,对该案情进行了第三方报道和评论,有力地回击了网上各种负面言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呼吁广大网民理性爱国,遵纪守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引导效果,该舆情也随之平息。
舆论引导的效,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要做到却非常难。难在何处?主要还是思想理念的问题。所谓的效,必须遵循网络舆论传播和引导的客观规律,以还原事实真相,回应网民关注的焦点,网下做好实体处置,网上及时公开发声,才能达到舆论工作的最终目的,并最大限度修复受损形象和公信力。
今年4月初,泸县14岁男生坠楼身亡事件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在持续升温的一周内,由于众多媒体在报道该起事件中大量引用描述死者的惨状,引发包括死者生前被虐打的假视频、发村民50元封口费等各种版本的谣言,舆论几乎成为一边倒态势,大多数不明真相的网民将批评、指责的矛头直指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而包括知名正能量网友和专家秦明在内的大量辟谣帖文也招来一些网民有组织的围攻和谩骂,舆情发酵一度呈失控状态。
据统计,泸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先后9次转发官方通报,泸州新闻网官方微博前后13次转发官方通报及媒体正面报道。其中4月6日泸州市召开新闻通气会,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没有拟写新闻通稿,发布口径不统一,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此时已经距事发整整6天的时间。应该说当地官方在应对舆情过程中确实做出很多的努力,由于时度效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引导的效果不断被出现的谣言、不全面的新闻报道等所冲抵弱化,包括某媒体记者带着情绪发布的调查报道,更是让该起舆情一度再次升温。
从泸县舆情事件处置过程来看,当地官方在应对该起舆情时在时度效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舆情初期官方回应发声过于简单,上层对舆情走势在判断上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延误了处置时机,打击谣言方面的力度还稍有欠缺,正面发声力度不够效果不佳等,这些问题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泸县一个地方,而是具有普遍性。泸县舆情最后的成功处置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启迪,如上层的重视,各相关部门的能力协作,尤其是公安机关经过精心的准备,在诸多正能量自媒体的策应下发布那条一锤定音的新闻通稿,这些都是可以认真总结和提炼的。
在此起舆情事件中,众多正能量网民和警察自媒体先后撰写发布了逾千条有影响的微博和微信公号帖文,随着事件调查的进一步深入,中青在线和澎湃新闻正面报道,尤其是成都公安“史上最全面的新闻通篇”发布后,舆情才有了明显的转向,尤其是境外某反华组织和美国之音在暗中策划煽动舆情被曝光后,众多被谣言煽动迷惑的网民才恍然大悟,舆情也就此逐渐平息。
#p#分页标题#e#新闻舆论所产生的效果,往往通过舆论传播的范围、热度及社会公众反应情绪指数等来衡量。因此,对于负面舆情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和正面引导,也必须通过社会传播效果得到体现。在今年3月底十余家主流媒体疯狂热炒的河南强迫未成年人卖淫案中,某晚报公号将企业家涉案,未成年人被胁迫、卖淫等作为新闻炒作元素,巧妙地以正面回应式标题《河南警方证实“强迫未成年人卖淫案”正侦查》再次成功地吸引了澎湃、中国青年网、中国江西网、网易、搜狐、腾讯、今日头条等媒体集团式转发,标题被改为各种版本UC式组合结构,甚至凤凰网还将2010年的旧闻《旧闻|河南尉氏官商集体买春 强迫女中学生卖淫》进行搭车式炒作。一时此起事件几乎瞬间引爆舆论场。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舆情风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官方的声音,而社会公众以及受害人家属却不得不面临二次伤害:个人信息泄露。这是一场舆论的灾难,无辜企业家躺枪,官方及地方形象弱化,司法机关权威严重受损,在舆论发酵地过程中,网民们几乎一边倒地呈现出“愤怒”的情绪化表达,而最大的赢家毫无例外地属于参与炒作的媒体。虽然当地公安机关在4月2日晚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称“公安机关侦破一起强奸未成年人恶性案件,抓获11名涉案人”,但在冲抵该起舆论所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短时间内当地政府及社会治安的形象难以修复。
警事V言
自媒体时代,我们无法对媒体素养提出更多的要求,在互联网舆论场中,带有“性、司法机关/警察、未成年人/女人、血腥/杀人”等关键标签话题依然是高频的互动话题,容易引起公众的回应和关切,地方政府和涉事部门如何引导公众舆论非常关键。对于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包括有选择的报道、似是而非的说辞、夸大其辞的煽动以及存在漏洞的不实报道,各相关部门必须要努力经营网络阵地,组织相关的专业人才研究舆情,以便在最快的时间里确定舆情应对的方向和策略,及时运用自身的网络影响力去开展正面引导和处置工作,而这种工作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网络舆论实践才能逐渐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真正理解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时度效,如何掌握舆情处置工作的基本规律、科学应对,有效处置,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本文中所列举的今年数起重大舆情事件中,作为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问题。
一是舆情危机意识不到位。包括官方微博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可能出现的隐患没有充分的评估和监管。比如在丽江中院李姓法官舆情事件中,该法官个人认证法官身份的微博长期发布不当言论却无人问津,只是此次看似偶然的曝光引发网民强烈批评才致东窗事发。而舆情危机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的领导视网络如猛虎,只愿远观而不近玩,对互联网信息传播一知半解,这也很容易理解为何每年总会有一些在网上名声狼藉的公知大V被邀请到各地为政府官员去讲授舆情课了。
二是舆情处置方法不到位。不少地方的官方微博自身定位不准确,甚至有公器私用之嫌。而一旦出事后不是狡辩就是删帖,这种原始的手段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极易引发次生舆情。如昭通中院女书记员当街辱骂执法人员案件和蚌埠官员之妻暴力袭警案引发的舆情处置中,线下处置与网上引导严重脱节,面对批评之声始终保持沉默,束手无策,甚至发布信息也出现严重失误,使得负面舆情持续升温,久拖不决。
三是舆情工作力量不到位。据本V了解,除了公安部门,在很多政府部门的工作中,网络舆论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基本上最多只出现在领导的发言稿中。无论是工作机制,还是队伍建设,或是业务培训,新闻舆论工作基本上都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出现舆情大多都束手无策,没有应对力量。如2月11日最牛押钞员拿枪怒指警员舆情事件及尉氏强迫未成年人卖淫案件中,曾出现过大量负面评论,而却未看到本地正面的发声与引导。更有甚者,一些部门在网络舆论阵地上几乎是一片寂静,甚至连官方帐号也未注册。
#p#分页标题#e#面对愈发繁重的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思想认识、健全机制、阵地经营、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从领导开始认真钻研新闻舆论工作,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掌握科学处置理念,有效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
一是从思想上更新。要从领导开始认真掌握互联网知识,培养舆情危机意识,打破认识上的壁垒,树立舆情全国一盘棋思想。尤其是不要盲目相信、依赖一些带着红顶帽子的商业网站所谓的政务舆情排名,从求真务实的角度去认知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从全国舆情统筹的高度去把握点线面的关系,从时度效的深度去开展科学合理的经营、传播和引导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必须从自己开始,全面研究互联网知识,真正做到习总书记要求的上网、懂网、用网,及时更新互联网思维,全面了解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提高决策层处置重大舆情认识上的高度。
二是从方法上创新。要坚持以我为主、合理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取大限度地提升本部门网络帐号发声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人脉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在网上的形象和公信力。这就要求网上网下双线并进,真正做到舆情处置三同步要求,彻底改进传统的宣传理念和方法,充分融入互联网思维元素,同时利用行政资源与主流媒体尤其是党媒体全方位合作,开展导向正确的融媒体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通过各种学习培训,逐步提高驾驭网络舆论的能力,掌握舆论话语权,为应对重大舆情事件的处置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
三是从机制上革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网络人才,同时将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全网扩散向全国推送。目前全国活跃在网络初次平台的正能量人数众多,其中不乏优秀的自干五帐号和警察自媒体帐号。如何用好这支队伍,通过他们来正确地引导和带动广大网民,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因不懂网、不上网、不用网而产生的畏惧心理,不愿意单位下属积极从事互联网舆论斗争,甚至设置各种理由阻止本单位正能量网络意见领袖外出交流、讲课,这是一种狭隘、病态的心理,必须要及时纠正。
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面对重大的负面舆情,各级部门只有潜心研究舆情工作,对已经发生的重大舆情处置工作及时加以回顾、总结和提炼,不断强化各级领导舆情危机意识,加强优秀网民们的横向联系与支持,畅通各级上下联通和指导渠道,以我为主,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络平台积极作为,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