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个人融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等一系列重要创新与变革的发展历程,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引导消费升级,促进创业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友信金服近日联合发布的《中国个人融资四十年发展与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由于小微企业缺乏信用历史、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以及规范化的财务信息,致使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时存在信用难评估、贷款难发放的情况。因此,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经常需要以个人信用为补充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甚至只能依赖于小微企业主的个人信用才能获得融资。
小微企业是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中活跃的因素,发展个人融资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据《报告》测算,2017年,我国整体个人融资规模接近45万亿元。以2018年数据为例,在总额15.6万亿元的个人经营性融资供给余额中,银行业、新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金融这四大类别的个人经营性融资的资金规模分别为近10万亿元、0.29万亿元、0.34万亿元、5万亿元,银行仍然是服务个人经营性融资的主力军,但同时其他多种新兴金融业态也有效提供了补充和支持作用。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资金需求的无限性与金融体系资金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一直长期存在。特别是在个人经营性融资环节上,多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等长尾客群仍然难以进入正规金融体系的服务范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黄国平表示,随着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居民部门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比重提高,我国个人融资在体量、结构和形式上也都会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