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开发高效大容量、柔性化的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及装备,应用各种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节能环保的纺纱、织造、染整加工技术,提升纺织面料的舒适、易护理、高保型等性能,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多功能、生态化等下游加工需求,有效对应终端市场消费特征。提高服装、家纺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智能吊挂、自动缝制等系统及单元机,提升终端产品品质。加强产业用纺织品制造技术升级,加大新型纤维材料应用,推广新型非织造、编织、机织及复合技术,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加强开发及应用具备在线质量监控、智能化管理等功能的数字化、智能化纺织单机设备及生产线,推广企业信息管理综合集成系统,优化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
二是提升纺织服装产品开发能力。加强纤维、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强化纤维新品种的产业链应用开发,打造产业链中上游纺织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衔接平台。融合应用时尚趋势、数字化定制技术、服务型制造体系,开发符合个性化、差异化、功能性、生态性、智能化等需求特征的服装、家纺新产品。积极开发和应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时尚分析预测工具及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强化设计开发能力支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基础建设升级、污染防治攻坚、加强民生保障等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以医疗、卫生、过滤、土工、建筑、结构增强、安全防护等领域为重点,加强产业用纺织品品种开发与优化,更好满足应用需求。
(二)强化文化内涵与消费引导,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适应性
一是深化自主品牌内涵。要更加关注社会人文因素对于纺织服装产品国内消费的影响,深入研究和解读国内消费人群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更准确把握审美偏好及流行趋势。依托我国悠久历史文明与多元民族文化优势,将特色文化元素与传统工艺技能融入纺织服装产品的时尚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策划之中。强化纺织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导向,全面履行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公平竞争责任,树立自主品牌的良好社会形象,丰富品牌的社会属性内涵。积极整合设计、管理人才及成熟品牌等国际化的优势资源,拓宽自主品牌发展路径。
二是加强市场消费引导。宣传普及健康、科学的纺织品服装消费方式及服装、家饰的美学、文化、礼仪知识,提高消费者对于纤维产品性能、功能特点及健康安全使用方式的认知,积极引导消费升级。加强纺织服装品牌价值的全社会引导,强化媒体宣传与行业、社会推广,展示中国原创时尚设计力量与自主品牌优秀成果,提升自主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市场认可程度。
(三)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跨界资源融合,激发国内市场潜力
一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优化纺织行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联合研究、委托研发、共建研究机构等多种方式,深化产学研用集成创新,提升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效率。加强跨产业链合作创新,鼓励纤维材料、专用装备、纺织加工、产品应用各环节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合作。
二是大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加强跨界融合创新,与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不断开拓新的销售业态与服务模式,提高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性,改善服务品质,优化消费体验,更好适应数字化、社交化、体验式、服务型等快速更新的消费市场新形势。
三是拓宽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需求。积极推动产业用纺织品跨部门沟通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与应用方开展协同开发项目,推动低成本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植入式医用纺织材料等在交通工具、医疗卫生等领域扩大应用。努力推动军队以及医疗、基建等系统的采购通道向民营纺织企业充分开放,推动国家出台和完善应急物质及产能储备制度、特殊工种劳动者职业安全保护产品配置要求、生态农业用纺织品试点应用等政策和措施。搭建纺织军民融合对接平台,沟通纺织行业最新科技成果与军方需求。
是改善国内消费与市场竞争环境。探索推进工商对接合作,协调降低商业零售渠道的费用成本,优化商业市场环境。整合相关资源,推动建立纺织行业综合信用体系,开展价格、质量、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行业自律,进一步完善国内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