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作家舒乙由北京出發,沿大運河南下,行至山東濟寧忽眼前一亮:一條大河就在橋下。河中兩隊貨船逆向交錯行駛,每隊都有點像列火車,彼此頭尾相銜,蔚為壯觀。從濟寧南向杭州,運河水面開闊,航船往來,一派繁榮。作家慨嘆:大運河,多一半還活著!
沒錯,大運河與航運,就像一部合唱的兩個聲部,交織重疊,不可分割。航運的初始功能還在,大運河的活力就在。
追溯歷史深處,大運河的脈動最初呈現的是漕糧食鹽的白色。明清以降,“京師根本重地,官兵軍役,咸仰給予東南數百萬之漕運。”大運河的波濤裡,既映現著文明的興衰更替,也激蕩著歷史的起伏跌宕。漕船船工沉重的船篙、纖夫漢子滾動的汗珠、碼頭腳夫彎曲的脊梁……本是這幅千裡通波長卷的底色。一個個碼頭,南北雜貨、綢緞布匹“紛呈列岸”﹔一座座商埠,從沉寂到崛起、從閉塞到開放、從貧乏到繁榮,無不與航運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不舍晝夜,大運河的粼粼波光中依然閃耀著貨暢其流的金色。能耗少、排放低、運量大,這些水運的獨有特點,使大運河在今天仍然朝氣蓬勃。淮揚段和蘇南段,向來是大運河通航條件較好的區段。在江蘇,運河貨運量佔綜合運輸總量的兩成。大運河,不僅是賡續文脈的文化遺產,也是惠及當世的黃金航道。
行走運河,你會發現,大運河的面貌悄然發生著改變。增設船閘、疏浚河道、提升標准、區域協同,運河沿線越來越重視大運河航運功能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多個地方接連出台舉措,為新能源動力船舶提供補貼、在現有船隻升級安裝環保設備、於沿線碼頭配備污油污水回收及岸電裝置、編列危化品水運市場准入負面清單……
綠色領航,大運河在與環境友好的發展旋律中風帆再舉,續唱傳奇。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8日 13 版)
(責編:李楠樺、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