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的2018年,大数据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发生新的变化,包括新成立的数据服务公司迅速增多、技术门槛逐步降低、单纯数据服务市场竞争激烈且增长乏力,成为众多第三方大数据企业生存的重大挑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与金融科技公司也逐步具备了数据挖掘、整合与建模等能力,对于外部数据提供商的依赖性逐步减弱,并体现出更多的定制化大数据解决方案的诉求。那些仍然热衷于提供单一数据服务产品的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毕马威出具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身处大数据时代,中国银行业将更好地提升客户、风控和运营这三大领域的服务能力,形成精细化的用户画像,立足于个性化服务、精准营销、产品创新、智能风控和渠道优化等环节。因此,2019年大数据企业要积极寻求科技转型,将大数据技术与AI、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整体解决方案应当是大数据企业的努力方向。
在零壹财经近期的一次访谈中,集奥聚合副总裁冯宗欣指出,从事大数据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尽快提升自身的科技能力,拓展AI等技术解决方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直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大数据企业需要以此来提升其竞争壁垒。他称,集奥聚合已推出多项金融解决方案,包括大数据、AI等技术运用在具体金融服务场景中,同时向企业客户、运营商、政府客户输出其解决方案,在头部企业中率先实现了转型升级。
集奥聚合副总裁 冯宗欣
集奥聚合是一家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商,成立于2012年,在大数据行业里位居前列,为众多金融机构输出技术解决方案。集奥聚合在业界较早提出科技升级、技术引领的经营模式。集奥聚合副总裁冯宗欣作为公司高管之一,199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于面向金融保险业的软件、系统集成的技术研发,2008年开始个人创业,从事移动互联网、SAAS服务,并在2014年转型从事大数据、AI与金融科技行业,加入集奥聚合之后主导技术解决方案。
集奥聚合如何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如何将产品运用于场景化金融服务之中?如何保障产品效果?未来集奥聚合的发展方向在哪些方面?围绕这些问题,2018年12月28日在北京专访了集奥聚合副总裁冯宗欣,围绕技术驱动场景化金融解决方案,进行深入全面的沟通交流。
以下是专访内容节选。
一、行业方向:不止于数据服务,借助技术驱动转型
零壹财经:从我国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近年来经历了哪些衍变?
冯宗欣:这种衍变是比较显著的,大数据概念从2013年下半年慢慢进入人们视野中,这源于一些互联网公司借助积累的数据,在金融业进行风控、营销等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产生了大数据风控和大数据营销的概念,当时是一个融合、连接的概念,大数据最大的特征在于两点:第一,要能连接、维度多;第二,数据的维度要新鲜,能更新,而很大的量并不是最大的竞争力。
经历初期发展,2014、2015年,金融机构意识到第三方数据确实能帮助金融机构去评判风险。风控可以说是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最早应用领域,因为当时互金行业是个百亿市场规模的新兴领域,需要技术厂商去整合数据源与客户,把它作为一个应用级产品。
2016、2017年,金融机构自身已经具备了数据能力,因此市场需求发生了改变。小型金融机构偏向采购解决方案,大中型金融机构偏向于采购数据标签与维度。同时,很多数据提供商也开始自己搭建数据平台,具备了建模、算法、做连接等方面的数据整合能力。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大数据企业的发展面临瓶颈,都意识到必须要转型。
零壹财经:转型方向是什么?
冯宗欣:从事大数据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至今发展起来的头部企业,它们在发展初期都是从数据服务起步,逐步拓展至数据的清洗、挖掘与建模,最后输出一些数据产品。行业发展前期是偏向于数据加工整合,中后期是偏向于数据产品。然而,随着金融客户自行建设数据团队和数据源厂商的直接入局,简单的数据加工与建模,已经不能成为大数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这样才能构建出自己的生态体系。因此,集奥聚合更早意识到这一点,2016年开始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型,集奥聚合具备的科技成分,是区别于其他大数据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市场需求:数据科技企业要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零壹财经: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算头部企业,集奥聚合的差异化优势如何体现?
#p#分页标题#e#冯宗欣:所说的大数据头部平台,主要还是按照收入规模和商用客户数量来评定的,目前集中5家以内,集奥聚合为其中一家。这些企业在行业内起步时间比较早、数据行业覆盖面相对较好。发展也很迅速,收入规模可达到上亿级别,覆盖的客户为几百家至上千家左右。在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上,集奥聚合采用“大数据+AI技术”的发展战略,经过长时期的规划布局与研发投入,集奥聚合推出了很多贴合市场需求的科技类产品,未来PE倍数也能迅速提升。
零壹财经:数据服务商向科技转型,具体业务形态会有哪些改变?这种变化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冯宗欣:数据服务商主要将连接好的数据形成资源,通过加工资源来形成数据产品,这是原材料加工的概念。但这种加工出来的产品仅仅是辅助客户决策的一类依据,还不能帮助客户达到最终的结果,很难直接带来产能与效率的增长。
大数据企业要向科技转型,实现技术赋能金融服务,让金融机构直观感受到产出成果。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大数据企业在卖给金融机构产品的同时,还要梳理客户的作业流程,把产品有机地结合到客户的作业中,以结果来证明能够使客户获得收益。
三、集奥聚合: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服务金融头部企业
零壹财经:集奥聚合的产品线是如何布局的?有哪些合作客户?
冯宗欣:我们主要围绕“大数据+AI”这两个领域,实现产品线的覆盖,产品线分为风控产品线、营销产品线及AI产品线。集奥聚合把风控、营销和人工智能有机结合,提供的是一站式智能化金融解决方案。
智能风控产品线涉及集智雷达决策引擎、反欺诈、信用评估模型、用户画像、风险监控模型预警、逾期预测模型、失联修复平台、风险处置、智能催收等;智能营销产品线涵盖集奥方舟、营销响应模型、智能语音、营销评分、新客获取、存客激活等。
2018年我们推出了AI建模平台与智能语音新产品,也在研发保险、运营商、企业、政府等行业的解决方案,应用于车险、互联网保险、运营商增值业务、企业外呼及客服服务、政府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例如,未来用户可能会接到机器人销售的保险,降低保险公司在触达客户方面的海选成本。
前期在金融行业,集奥聚合主要是做资产端,未来将延伸到理财端、负债端。
产品线以金融行业为主导,目前服务客户数量近一千家左右,客户包括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持牌小贷公司等。未来,客户将逐步覆盖到保险服务、企业服务、运营商服务以及政府服务等领域。
零壹财经:不同禀赋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小贷与P2P等,它们各自对于数据服务的诉求,有何区别?
冯宗欣:集奥聚合主要服务于大型金融机构,没有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主要考虑这类机构受系统性金融风险、政策影响比较大,这是企业经营的一大风险。同时,互金行业的大型持牌金融机构,我们也在做。
很多大型金融机构做大数据的能力有限,并且它们的人力成本很高,因此给外部大数据厂商创造了机会,它们大量的开发、测试等工作环节会让外部厂商人来做,这样整体性价比会更高一些。
零壹财经:刚才提到的AI建模平台,我们为何要与银行进行“联合建模”?
冯宗欣:建模服务能力是金融机构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服务。随着大数据企业数量增多,对建模人才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具有建模专业技能的这类人员成为稀缺人才,这使企业的用人成本逐年攀升。推出AI平台,价值是让掌握基本建模知识的人员即可操作,因为机器可以自动帮你学习,只要输入变量,机器会自动推荐匹配的模型。这个模型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我们都可以做到,只要部署到金融机构中,就可以使用。这是一个工具类产品,提供的是科技类服务。
我们采用与银行一起进行“联合建模”的方式,主要是出于数据和各自资产的考虑,“联合建模”首先需要把数据连接起来。但是,处于合规考虑,不能把自身数据放到对方平台上,因此双方共同把数据存储到一个地方来使用。“联合建模”只是一种运作模式,它产生的结果还是评分产品。模型是用于精细化运营的,做模型的前提是先确认规则,规则来解决80%的问题,剩下20%由模型来解决。
#p#分页标题#e#模型是一组数字,自己会表现出它的好与不好,我们有很多指标来验证模型结果。模型会随着时间周期发生变化,可能会逐步变得不好,因此要不停地监控与调优。如果模型经过持续的调优,还达不到效果,这个模型一般会在半年之内下线,再部署新的模型。
四、增能提效:为客户赋能的核心竞争力
零壹财经:AI技术研发方面,集奥聚合有哪些特色产品?
冯宗欣:集奥聚合正在向人工智能方向进行转型,现在推出智能语音系列的特色产品。我们在2018年做了一整年的AI技术研发,产品在2018年11月份正式推出。现在已经有20多家金融机构,其中大部分都是银行,非常有兴趣去进行测试和使用。
这是2019年要打造的拳头产品,会有很多系列产品孵化出来。核心价值是帮助金融机构、帮助企业、帮助政府,实现增能提效。我特别强调增能提效,因为商业模式很难再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是要有核心技术在里面,必须做到为客户赋能。什么是赋能?就是提升它的效率,颠覆是很少见的,很多事情的发展都是水到渠成。
零壹财经:拳头产品增能提效,可否举个例子?
冯宗欣:以智能语音产品为例,它是以智能语音作为核心技术,延展到金融机构的各个服务场景之中。例如,电话催收是金融行业的一个最常见业务,并且从事人数非常多,每天打出去的电话有上千万。我们调研过一家中游偏上的股份制银行,每天催收电话会打出一百多万个,但目前只有1%是通过机器打的,99%必须依靠人工。目前,人工成本上涨的很厉害,导致银行压力非常大,因此现在要用科技的方式来提升催收效率。
举个简单例子,以前每天要花300块钱去打500个电话。现在能否做到花100块钱打1000个电话,这是科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不是要改变银行传统的作业模式,而是提升作业模式的效率。因此,模拟人的语音机器人就出来了,可以一定程度释放人力,使金融机构产能变得更好。同时,智能语音机器人有很多好处,譬如不会骂客户、不会言语过激等等。
另外,大量金融机构的客服人员也是很大的成本,譬如某家股份银行的人工客服坐席有6000多人。未来两年,6000多人也许会变为600多人,剩下5000多个坐席全部变成了机器人。这就是智能语音技术已经发展为商用阶段,其实这项技术在10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以前计算一句话的意思,要算10多秒,无法支持正常对话。现在机器人的运算能力增强了,只花0.5秒左右的时间,就能理解语意,可以接受正常对话了。
零壹财经:对金融机构来说,智能语音除应用客服领域外,我们还有哪些其他的应用场景?
冯宗欣:举个简单例子,以前银行客户打客服电话时,首先需要按照提示一层层进行选择,可能用户按了三四轮,才能到达想要的服务类别。这是典型的树形结构解决方案,流程长、体验差,要进行升级。集奥聚合现在推出的智能语音导航,将树形结构实现了扁平化,拨通电话可以迈过这个树形结构,根据用户说的关键词来分析,直接达到用户想要的服务。这种方式很好地改善了用户体验,是很多金融机构的诉求,现在类似的诉求非常多。
除了银行业,在保险领域,智能语音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根据银保监会的要求,每一张保单都是需要做回访确认的,确认内容非常制式化,对话内容比较封闭,但却会耗用大量的人工,这时候,智能机器人就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提升每日的作业量,减少保险公司的支出,达到增能提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