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重庆农村“三变”改革:让7万农民当上股东
中新网重庆1月20日电 (记者 韩璐)从靠天吃饭的农民到拥有农村产业股权的股东,目前,重庆38个“三变”改革试点村的7万名农民通过“身份”的改变,见证了重庆乡村振兴之路。
“三变”改革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简称“三变”改革)。2017年1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该市38个涉农区县(含万盛经开区)分别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在明晰规范产权、优选产业项目、培育经营主体、强化资本运作、注重权益保障、防范管控风险等方面展开全面探索。
“这项改革主要是挖掘各种资源要素的潜力,加速激活农村现有‘沉睡’资源,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达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目的。”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经管处处长黄君一告诉中新网记者,仅一年时间,“三变”改革就给试点村带来了很大变化,激活了农村“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实现了“产业连体”“股权连心”,为重庆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
据了解,目前重庆38个试点村将3.78万亩耕地以资产入股形式参与到“三变”改革中,盘活集体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9027亩,闲置撂荒的土地2万余亩,闲置农房等资产535套,集体经营性资产4965万元。目前,重庆财政已累计向试点村投入各类扶持资金达2.8亿元,村均7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本5.2亿元,38个村的7万名农民,当上了股东。
改革是为了让闲置的农村资源“活起来”,让更多农民从中获益。在“三变”改革中,重庆将贫困群众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机连接起来。在资产入股和股权量化中,重点向贫困人口倾斜。
据了解,重庆“三变”改革的38个试点村中,有11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共6038人。为了进一步帮助贫困人口,重庆在“三变”改革中,改变了过去点对点的扶贫模式,探索“三变+精准扶贫”的改革模式,推动贫困农户“家家有产业、人人变股东”。
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统计,38个试点村贫困人口共入股耕地4718亩,折价1564万元,其他资产折价入股507万元,经营性资产入股1187万元,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量化870万元,社会捐赠资金入股897万元,贫困人口人均量化资产达8322元。按照6%的资产收益回报率算,改革能为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带来499.32元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人均耕地仅1亩多福德村位于重庆开州区西部,全村耕地面积5031亩。随着外出务工带走了福德村大量劳动力,造成全村2300亩土地荒芜,其余土地基本是季节性耕种,处于半摞荒状态。2015年末,福德村集体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等均为零。
在“三变”改革中,福德村充分释放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统”的规模优势和“分”的生产效率,构建形成“小单元、大集群”,多元主体融合发展的经营体系。
据悉,福德村采取农民以地入股方式,发展晚熟柑橘2300多亩,由合作社统一土地整治、生产服务、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同时,按照按照30-50亩为单元,分包给38个家庭农场进行生产管护。实现了以产业合作为纽带,重构农村社会治理单元,形成了“群众说了算、群众看着办、群众参与干”的议事、决策、监督治理新格局。
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三变”改革,重庆38个试点村的产业机构得到了优化,并借机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催生了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建成茶叶、花椒、柑橘、水果等标准化产业基地8.31万亩,粮经作物比不断优化,实现传统种植向现代农业、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开展农旅融合的试点村8个,乡村旅游总产值达4500万元,农文旅融合、产加销融合、生态循环农业等蓬勃发展。
据黄君一介绍,未来重庆将进一步研究出台“三变”改革的激励政策。通过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办法,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创办企业或合作社并投身农村“三变”改革。
同时,重庆还将鼓励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返乡下乡,兴办领办创办企业和合作社,积极参与“三变”改革,成为驱动改革的牵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