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常态化限行还在各种你怎么看?下午一张张发光的秦俑大脸冲击了朋友圈,态度整齐划一,几乎都表示不用怎么看,就一个字,丑!两个字,惊悚!三个字,好怕怕!
一开始有点懵,不知道这发光的大脸造型来自哪里,朋友圈出现的照片也基本就是上面这两张。
观察了一下,是大家日常追热点姿势了。发现热点→存图→看看大家态度→跟风发表意见(意见可能会在别人的基础上继续延伸)
大概画风是这样的,不针对个人,这是几乎是我们大家都用过的姿势。
但是,刷了一下午朋友圈还是没明白,对着手机满脸问号脸:
这些发光的脸是哪里来的?这让时刻掌握最新消息的媒体人很焦虑。脸是固定造型吗?不同照片是几张脸定时切换?为啥和身体不太和谐呢?
一圈搜索加问人下来,才算明白。这个装置的叫“兵马俑”人脸灯光互动装置,采用3D建模技术,市民、游客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在“兵马俑”内部操作室扫描后,可以将自己的面部显示在“兵马俑”的面部。
原来是碑林区提供给路人的一个娱乐互动装置。
2、西安人大型“真香”现场
在西安本地朋友一路吐槽的时候,微博上的画风却完全相反。
外地朋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想去玩
想试试
黑科技
……
逐渐,西安本地朋友的画风也开始悄悄反水。
下面这位朋友比较典型,下午跟着热点吐槽了一波,当发现这是一个娱乐互动装置以后,在评论区又补了一条,觉着“还挺有巧思”的呢。
华宝今天中午路过钟楼,还询问了一波路人的看法:
一名从新疆来的游客觉得这个设施挺好的。
一位西安本地女士:“我是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这个的,但我觉得这个有点惊悚,没有什么美感。但是反过来想一想现在是流量时代,这个东西能吸引眼球会吸引流量,流量为王的时代审美就算了。”
一名从朋友圈看到而赶来的学生,当得知此事设施并没有开启顿时略觉失望。“我感觉这个设施挺好的啊,这绝对是一个“真香警告”的东西,网上的评论太苛刻了。
一位西安本地年轻人:“我的一个同学现在正在墨西哥出差,他告诉我要不是因为工作原因自己就买一张机票回来把自己的脸传上去。”
早上到了公司,微信群里讨论着讨论着,大家开始了“嘴上说着拒绝,身体却很诚实”的表演,都表示今天要去试试。
预测今晚,朋友圈大家又将会迎来一波晒自己照片的秦俑发光脸,里面可能还有很多昨晚吐槽的朋友,一起期待一下吧。
碑林发光脸秦俑,看来要成为西安过年最网红打卡地了。
昨晚已经开始排长队了。
今晚人会更多,大家做好心理准备,拿出排“喜茶”的耐心,早点去。
3、西安做啥都不对有点心疼
其实从昨晚到今天,对于发光脸秦俑的评价风向,给我的一个最直观感受是:
朋友圈的本地朋友很激动,都在刷屏吐槽(有些不明真相,只是盗图跟一下)。
微博上的外地网友却很乐观,都在哈哈哈哈,表示有意思,想玩儿。
这样画风的例子,还有很多:
“车让人”政策刚出来的时候,吐槽的很多,后来效果逐渐显现才趋于理性,当外地朋友夸赞西安人文明的时候,大家内心骄傲感是真的;
#p#分页标题#e#爆红全国的“摔碗酒”,本地有人骂“不懂什么心理”“这风俗,其实就是给死人摔碗”,但它改变了西安守旧、保守的印象,瞬间网红、时尚活泼了起来,吸引来大波游客这也是真的;
▲网友晒出的兵马俑巧克力
前几天,“兵马俑巧克力”火了一把,本地人陈词滥调“别再糟蹋兵马俑了”“丑死了”,但外地网友觉着精致、霸气、想买,后期网络销售及时推出。这种营销方式,“迪士尼”的卡通人物本地人可以接受,“兵马俑”不能接受也是真的。
在一些本地人眼里,西安做啥好像都不对。
西安这两年被叫“网红”城市,频频上热搜,有好事有坏事。这种网红气质以前没有,城市变化如此之快也从未有之。
城市的风景翻天覆地,但大家的思想似乎还没跟上节奏。不愿改变的保守与固执,都藏在日常的这些细枝末节里,组成了外地人对西安的整体印象。
这些或许能从一个侧面解答,西安为什么一直给人死板、保守、土气的印象。
“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对西安风吹草动的吐槽,来源于我们爱它,希望它能更好。但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早已成为一种绑架,我们是否也该检讨一下自己。
西安人是时候修炼一下自己的“媒介素养了”。
初级修炼:先弄清楚来龙去脉再发表意见
中极修炼:理性一些,不要被刻板印象和惯性思维推着跟风谩骂
高级修炼:谨慎上纲上线,放松身心,敞开怀抱,辨别好坏,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西安想戴上这顶国际化大都市的“王冠”,那就需要有应对它带来的种种舆情的能力,需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需要有跟上时代潮流的素养。
西安人需要这种能力,西安的领导们也需要这种能力。
最后补一句,
这个秦俑发光脸装置,真的挺好玩儿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