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13日讯 今年5月底,全市首批24处历史建筑名单公布。历史建筑如何进行挂牌保护?市规划局日前公布的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图则,为它们量身定做了“护身符”。
目前,全市已公布的普查名单中,共有366处历史建筑,其中Ⅰ级39处、Ⅱ级181处、Ⅲ级146处。在首批名单公布后,如何对历史建筑实施挂牌保护,成为不少市民关心的问题。据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每一处历史建筑按“一幢一策”量身定做保护规范,是做好历史建筑保护的基础,也是为今后保护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记者了解到,图则内容主要包括:依据历史建筑的现状,进行价值评估;明确建筑现状完损情况,确定保护类别,实行分类保护;对核心价值要素提出具体保护要求;划定保护区划,提出保护措施,明确禁止限定建设行为。
根据图则,首批24处历史建筑根据自身价值、特色和完好程度,划分为Ⅰ类、Ⅱ类实行分类保护。其中Ⅰ类保护建筑主要是指具有历史时期典型特征和特殊历史纪念意义,结构保存较为完好,外部装饰与内部空间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采用修缮方式进行保护,基本不得改变主要立面、主体结构、平面布局和特色装饰、历史环境要素;Ⅱ类保护建筑主要指剩下的建筑结构尚可,外部装饰仍有一定遗存的历史建筑,采用维修、改善方式进行保护,不得改变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部位、材料、构造、装饰,其他部位可根据保护和利用的要求适当改变,但不得损害主要立面、主体结构、平面布局、特色部位、特色装饰、特色构造、特色材料和历史环境要素等八大核心价值要素。
对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图则明确提出: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如确因特殊需要必须对历史建筑进行迁移、拆除的,需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实施;在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建(构)筑物,确因保护历史建筑需要建设附属设施的,应当符合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的要求,并报规划、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新建附属设施,以及在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破坏历史建筑的环境风貌,不得影响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
在为建设行为划“禁区”的同时,图则也鼓励在保护基础上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历史建筑要保护的是历史风貌和价值要素,保护的出发点是便于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为历史建筑多样化利用提供最大可能性。
首批24处历史建筑分类保护名单
Ⅰ类:曲水亭街15号院、山东工会干院与银行学校办公楼、何家花园、山东锦和棉麻有限公司办公楼、五七车站、李氏保和堂、杨家五大门、韩家庄二进院民居等9处。
Ⅱ类:王府池子街9号张家大院,后宰门街41号院,经七路小纬二路71号近现代建筑,红场1952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庙屯观音堂,经十路27466号某社区内近代建筑,济南市经七路第一小学图书室、荣誉室,济南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纬七路127号近现代建筑,张夏火车站,旧北村孟家寨街8号院,龙华村致远堂,龙华村致中堂,平阴孝直镇柳滩村董家祠堂,小安村回民清真寺等1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