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铁的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地铁线路的延伸则极大方便了市民日常出行。城市轨道交通在有的城市已经承载了过半的公共交通出行量。对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来说,地铁是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城市生活因地铁而得以提升效率,不断增长的客运量背后,是对轨道交通核心技术的攻克、不断优化的精细化管理和可靠满意的运营服务。
年客运量38.5亿人次
北京:每天千万人搭乘“最繁忙”地铁
“真好,这么晚还能坐上地铁回家,谢谢春节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大年初六返京的常先生由衷感叹。为了保障返程高峰,北京地铁4号线、7号线都延长了运营时间。
今年1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启用,“6号线的发车间隔力争年内缩短到两分钟,其他一些运力和运量矛盾突出的线路也会缩短发车间隔。”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正光透露。
每年,北京地铁都会通过缩短发车间隔增加运力,缓解大客流压力。目前,中心城区线路高峰期大部分实现了两分钟一趟,这也是世界各大城市里地铁的发车间隔“极值”。这种“车尾刚走,车头就进”的现象,正逐步往客流密集的郊区线路蔓延。
作为全国最早开通地铁运营的城市,2018年底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36.8公里,年客运量达到38.5亿人次,稳居世界第一位。这也意味着,每天,上千万人在号称“世界最繁忙”的北京地铁里交会,书写着自己的奋斗故事。同样,北京地铁也在孜孜不倦地演绎着自己的奋斗故事——为乘客提供更好的体验。
经过十年刻苦攻关,掌握了核心技术,北京地铁摆脱了对国外设备制造商的依赖,拥有了不断提升服务的技术基础,天津、重庆等130多个城市发行的全国互通卡都能在北京地铁使用,北京成为国内首个超大规模、超大客流地铁互联互通城市。
北京市发改委基础处处长来现余介绍,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北京从2003年起,实施一系列提升轨道交通安全服务水平项目,主要包括消除老旧线路的安全隐患、提高既有线路的运力及安全服务水平、提升轨道交通出行体验,累计完成投资近200亿元。仅2号线的消隐改造工程就历时6年,创造了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史上边运营边改造的奇迹。
2017年底,北京地铁燕房线载客试运营,这是我国第一条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示范线路,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技术的国家。
燕房线之后,北京地铁3号线、12号线、17号线、19号线、新机场线均将推广使用全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到2020年前后,北京地铁就将初步形成一张全自动运行网络。燕房线开通的消息传出后,也引来了我国诸多城市“进京学习”。“此项技术的全国标准也正在由北京牵头制定。”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设备总部六部部长徐鼎说。
运营总里程705公里
上海:从“一条线”变成“八爪鱼”,织出超级网络
2018年3月,上海地铁路网总客流连续三周刷新全网客流纪录,客流规模日峰值达到1235.5万人次。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特大城市的人口数。
如今,在上海生活工作最离不开的出行工具就是轨道交通。自从上海1号线通车以来,轨道交通已在上海历经了26个春秋。从单线到“十”字,从“十字加环”到十多条线交织成网,上海地铁这张网越织越大、越织越密,流动的城市充满活力。
上海覆盖层厚、土质松软、地下水位和含水量高,在这松软的地基建造地铁曾被戏称为“豆腐里打洞”。而上海地铁建设者们以科技创新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硬是在这“豆腐”里打造出了一条又一条雄伟的地下“钢铁长龙”。
26年前的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徐家汇)正式通车。经过26年的建设,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含磁浮)705公里,车站415座,路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上海地铁的软件服务也不断提升。据介绍,到2020年,上海地铁将形成20条线路,总里程约830公里的超大网络运营规模。中心城区覆盖的地铁线路,行车密度都将缩短到两分半以内。
而为了方便市民出行,网络化的轨道交通建设让涉及多线换乘的车站越来越多,车站的基坑越挖越深,不少基坑深度已达30—40米。建设如此庞大的地铁网络规模实为不易,而后期如何做到“绣花式”的精细化管理更是摆在上海地铁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改革为上海地铁服务不断“加温”。
#p#分页标题#e#创新改革,体现在乘客踏入地铁的第一步。据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朱利敏介绍,今年1月20日起,上海地铁全网络试行“刷码过闸”,基于“Metro大都会”官方APP,所有车站都能刷手机进出站,日均使用人次超过114万。而这其中,蕴含了别具匠心的“上海技术”:支付平台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保证消费全过程封闭安全;全球首创“二维码双脱机回写”技术,即使手机端和设备端都没网络,也可进出闸机;巧妙地将刷票、刷卡、刷手机三种方式集成在同一套读写设备里,方便乘客读取。
在乘行功能的基础上,上海地铁“Metro大都会”手机APP还将进一步充实地铁周边的生活服务功能,为乘客提供“导乘、导读、导游、导购、导吃”的“五导服务”,引领城市地铁生活的新潮流,实现从单一的交通运输服务功能向综合服务的城市地铁网络的转型。
创新改革,还体现在乘客踏出地铁的最后一步。为适应特大型城市周末和节假日及春运期间的市民乘客出行需求,上海轨道交通部分线路自2017年4月28日起,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延长运营时间到零点,平均延时超过60分钟,最长超过80分钟,让更多都市夜归人充分感受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情。
伴随着建设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海地铁这一城市“动脉”持续搏动着。上海地铁的功能正从出行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地铁,不仅提供了一种出行选择,更为市民的生活带来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日均客运量829万人次
广州:地铁承载全市半数以上公共交通出行量
家住广州番禺广场的卫先生,每天坐地铁到珠江新城上班,对于地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他说:“还是地铁方便,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要是开车,高峰期的时候要花一个多小时。”
2019年元旦假期期间,广州地铁日均客流达到了989万人次,这也是广州地铁客运强度长期居全国前列的一个缩影。
除了强度,广州地铁更是经受住了极端天气的考验。去年夏日,强台风“艾云尼”给广州带来强降雨。“从设计到动工再到运营,光是应对洪涝倒灌,我们就筑起了五道防线。”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霖介绍,台风期间仅有3个出入口因受到积水影响而临时关闭。
地铁线网通达性的日趋增强,使市民越来越喜欢乘坐广州地铁。6年来,广州地铁安全行车15.93亿公里,运送乘客151.3亿人次,单日最高客运量1002万人次,日均客运量从563万人次增长到829万人次,承担全市公共交通出行量从37%增长至51%。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把广大市民的口碑作为广州地铁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丁建隆感慨地说。
2013年到2018年,广州地铁线网里程从260公里扩展为478公里。这6年,广州地铁不断延伸,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更是推动着广州这座枢纽型网络城市的跨越式大发展。
从2013年的260公里,到2018年的478公里,广州地铁在这6年里快速织网,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随着2018年12月28日,14号线一期、21号线增城广场至镇龙西段、广佛线燕岗至沥滘段建成开通。至此,广州地铁将实现区区通地铁,中心城区与周边的互联互通,为网络型城市建设奠定了交通基础。
2018年11月19日,广州地铁3号线东延段、5号线东延段、7号线二期、10号线、12号线、14号线二期等6条新线正式开工建设。广州进入地铁建设高峰,在建线路多达12条(段)、345公里。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地铁网,将使城市发展更强劲,市民生活更美好。
本版制图: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3日 07 版)
(责编:李楠桦、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