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盛则经济兴。东营物流业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这些年,东营呈现出电商与物流“齐飞”的发展脉络;这些年,东营人已轻松实现买卖全球。
从凭票购买 到智能终端
“以前买东西凭票,还得请人从外地捎回来。”家住东城街道辽河小区的居民武目平告诉记者,老辈子买的“美多”牌录音机便是托人从上海买来的。武目平回忆说,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国家对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实行计划生产、分配和供应,买东西都要凭票购买,“商业局给单位发票,单位了解员工需求,得到票之后才能去指定的商业大厦购买。”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我市逐渐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部分企业开始尝试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职工收入递增明显。1985年8月,随着市委下发《东营市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作用发挥,全市商业指令性计划商品由年初的65种减少为19种;加之商业、粮食流通、供销社、物资流通等体制改革的相继展开,体制放开,经济活力增强,人们的收入增加,现金支付逐渐成为人们支付的主要方式。
而如今,通过智能手机扫码支付又成为替代现金、银行卡的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物质的极大丰富、电子商务的发展激发了人们消费的热情,团购也好、秒杀也好,指尖滑送之间,那个物质短缺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从毛驴拉车 到次日即达
“以前出门走亲戚,都是赶着毛驴车,出去一趟不容易,就在亲戚家住上一两天。”武目平说。记者在两张老照片上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在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区下镇,人们串门走亲戚,就只有毛驴车和牛车做交通工具”;“会战之初,毛驴车收油队发挥了‘蚂蚁搬家’精神,为增加原油产量,保护环境,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上世纪60年代后,胜利油田在东营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促进了东营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货运数量骤增。建市后,我市一二级公路从无到有,接着黄河大桥建成;1993年,东营火车站开通东营至浦口的直达快车;广利港、广北港、东营港陆续建成,结束了长期以来“有海无港”的局面;1984年,东营飞机场开工建设……几十年间,在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货运量连年增长,当日达、次日达早已变成现实。
据了解,今年11月11日至22日,我市主要快递企业累计收派快递量达500.94万件,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近一番。日均收派量超过40万件,单日最高收派量达到52万件,再创我市历年“双十一”快递量新高。自2016年底,我市启用寄递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在46家寄递企业设置202路监控摄像头,实现了企业运营的实时监控。
从买卖全球 看区域物流中心建设
“今年6月份,我们与天津铸源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姻,利用乐村淘拥有的线下体验店资源,对接铸源的高品质、低价位的产品,形成‘O2O+F2C+会员’合作共赢的新型营销模式。”近日,利津县乐村淘电子商务管理中心总经理张守礼告诉记者,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直销模式也在向多种渠道的复合式营销靠拢。
在我市,像张守礼这样的电商创业者还有很多。山东休斯顿石油装备交易中心、华东石油交易中心、黄河三角洲石油化工交易中心、易瑞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胎大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东营市科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生命力旺盛的网络销售企业、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企业、第三方交易平台运营企业逐年增多;“今年我市‘双十一’网络零售额共计1.2亿元,微商团队、淘宝店铺、电商均销售良好,同比增长18.4%”……电子商务让东营人轻松实现买卖全球。
与电子商务服务业这种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是物流业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我市不少物流公司或双创园区里涌现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的物流平台。物流平台提升了信息透明,人们不再需要去物流园、配货站搜寻货源,坐在车里就能让发货方、跟车主匹配上。与此同时,返程车通过物流平台也能找到货源,解决了“车多货少”的市场梗阻。
从2001年在全市企业中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到省内第一家依托企业建立的陆路口岸在华泰诞生;从黄蓝国家战略实施后,我市部署“形成大进大出的重要区域物流中心”,到2017年社会货物物流总额达到15959.3亿元,再到今年一季度,我市物流总额增长速度为12.6%,位列全省第一位,时至今日,我市在黄三角的区域物流中心地位正在形成。
(记者 刘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