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希(中)与中联部副部长李进军交换礼物。 南都记者 吴瑶 摄
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德国基社盟青年政治家代表团于10月底来到中国访问。在一周的时间里,他们到访北京、济南、枣庄、青岛等城市,与政府官员、高校师生、企业家见面,原本对中国模糊刻板的了解,因为这些交流变得生动充实。在10月31日的中德青年政治家对话上,中德双方代表就循环经济和城镇化展开讨论,以期通过实质交流建立互信。
实地考察击碎了一些对中国的负面印象
今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几十年来,中德政府层面的交流频繁,经济往来也有越来越密切的趋势。而在地方层面,中国的一些省份和德国的州已经结成了友好关系,比如巴伐利亚州和山东就是友好省份,那如何延伸这种关系?从年轻人开始。
代表团的多位成员是第一次来中国,之前他们都是通过德国媒体的报道来认识中国,现在他们亲眼看到了。“他们看到了中国人的友好好客,看到了地方官员的专业,我认为这非常重要,你必须通过自己的研究来了解现实状况。”一同参与对话的德国驻华使馆政治处副处长朱旭杰告诉南都记者。
一个真实的、丰富的中国呈现在这些德国年轻人的面前,“这就像在白纸上画画一样,新一代中德政治家之间的信任建立可以从零开始。”朱旭杰说。
德国基社盟上巴伐利亚区新闻发言人格里斯迈尔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之前对中国人的友好和美食有一定的了解,“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中国城市的现代化,(飞机)在北京一降落,现代化的程度就已经超出我的想象了。”
中国给了这些“一张白纸”的年轻人一个友好和现代的印象,接下来应该怎样增进了解?“在中国,每天我们在不同城市度过,见了很多人。你见的人越多,你就越能了解这个国家,这对增进两国人民的互信是非常重要的。”格里斯迈尔说。
德国代表团一行从北京到山东,一路拜访了多个单位,还在山东大学与师生见面交谈,同样还是大学生的德国青年联盟上巴伐利亚区干事长迪特曼是这次访问代表团中最年轻的成员,只有22岁,与山东大学的同龄人们交流,让他感觉一下拉近了距离。
“我首先惊讶于他们的德语怎么讲得这么好,虽然交流的时间不长,但是我感觉到他们有很好的想法,他们会关心欧洲经济、欧债危机。”迪特曼说,“散会后有学生跟我探讨过中德两国的政治制度,我希望以后能更多地跟中国年轻人交流。”
而实地的参观和考察,也击碎了留在德国青年政治家心中的一些对中国的负面印象,“我们在山东参观,看到中国人在思考不同的生产和发展方式,这是我之前不知道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中国污染严重,现在了解到,中国已经作出了努力。”格里斯迈尔告诉南都记者。
参与了中德青年政治家对话的山东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董沂峰也表示,通过邀请更多的青年政治家到中国参观交流,能够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沟通民意,来减少误解,“尤其是青年政治家,他们是要参与到未来的政治进程中的,将发挥很大作用。”
参与对话的中德双方政治家在不同场合都提到了“青年是未来”这句话,“年轻人有好奇心,被中国发展所吸引,那么我们就通过这个渠道来增进了解。”中联部西欧局副局长俞小萱说,“从大外交的角度来看,多推动人文交流、青年交流,效果最好。”
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10月31日下午,中德青年政治家对话会在枣庄举行,来自中德双方的政治家代表十余人坐在长桌两端,展开对话,而对话的主题,紧紧围绕着循环经济和城市化来展开。
山东与巴伐利亚州是友好省份,其发展道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对话开展的所在地枣庄为例,它和鲁尔区一样,经历了开采煤矿、发展重工业的高消耗时期,都面临着经济转型。那么德国能够给中国带来什么经验?中国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这些问题,都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得到解答。
中联部副部长李进军在对话致辞中就表示,面对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方也愿意学习德国,包括巴伐利亚州在内一切有利经验,“通过对话及后续活动,了解该基社盟推动巴伐利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好做法。让双方在互学互鉴中提高。”李进军说。
在中方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之后,双方的代表开始自由讨论。当主持人宣布提问开始后,德方的代表纷纷竖起牌子要求提问。
德国青年联盟上巴伐利亚区副主席、基社盟主席办公室主任胡贝尔首先发问:“很高兴听到中国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以及枣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那么目前开展的情况如何?”
“枣庄已经实施转型,发展非煤产业。”枣庄市发改委主任杨建国接过话筒应答,“我们主要发展新型煤化工,近五年来投入总量相当于过去40年的8 .8倍。”德方代表听到这个数字,都纷纷点头。当他介绍到枣庄的煤气化专利还出口到美国,带来巨额创收,德方代表发出了赞叹声。
而德方代表随后也分享了自己国家的经验,德国青年联盟巴伐利亚州副主席瓦尔西告诉对面的中方官员们,“对于巴伐利亚来讲,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是扶持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为巴伐利亚提供了60%以上的岗位,可以说中小企业是我们的支柱。”枣庄的地方官员在聆听介绍时,也频频记录下德方代表的发言。
日程中设计的自由讨论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中德双方政治家轮番发声,最后主持人不得不宣布延长时间,让双方把问题都交流透彻,“中国怎样处理城市与农村均衡发展的问题?”“企业家对政府的政策怎么看?”问题抛出,中方官员一一解答,这些内容,是德方代表之前不曾了解的。尽管活动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对话结束之后,仍有德方代表感叹时间太短。
中方官员也有同样的感觉。董沂峰甚至还建议,下次应该让代表团参观的时间延长一些,再到专门的区域看看工业发展、社区管理的情况,“这样能对这个地区进行全面解剖,更有代表性。”
直到对话结束后的第二天,德方代表谈起对话的内容,仍然滔滔不绝。此次访问的德方代表团团长、德国青年联盟上巴伐利亚区主席、基社盟上巴伐利亚区主席团成员策希表示说,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说这话时,他站在台儿庄古城里,指着对面重新规划建设的楼房,“在德国不太可能在一块新的地区作出如此完善的规划和建设,虽然德国人可能认为没有必要,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学习规划建设这样的地区,延伸到城市,怎样管理人口密集的地区,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中国学到的东西。”
“借由这次访问建立互信,这是合作的第一步”
实际上,中德两国的政党对话一开始并不像现在这样有固定主题,中联部西欧局副局长俞小萱说:“最开始只有对话的这么一个形式,内容比较空,大家各谈各的。”随着对话的深入,双方都认为应该从更实际的话题入手,“互信怎么建立?人跟人说实话才能建立。所以我们就找出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怎么解决,欧洲和德国有什么经验,我们先摆出学习的态度。”俞小萱说。
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因此近两三年来,中国和国外政党的对话大多与转型的主题有关。今年6月,德国社民党代表团到长沙参加中德“可持续发展”对话,也关注了湖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状况。而这次在山东,也是结合当地的情况,聚焦“循环经济”和“城市化”的主题。
“通过这种对话,一方面展示我党开放开明的形象,也确实能从国内政策、发展需求出发,寻找双方都有需求的话题。”俞小萱表示。
务实化、地方化,是中德政党对话发展的显著趋势,据了解,城镇化建设的话题还将带入明年的对话中。同时,不同层次、类型的政党对话也将在德国展开,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还将延续下去。
“我们党际交往也促进不同层次的合作,高层的,地方的,专业的。比如,中国和外国许多省州之间都建立起友好关系,我们中联部做些什么呢,就是通过政治家交往来促进省州关系发展。”俞小萱说。
以实际的话题构建的对话,让双方的政治家构建起信任。在此基础上的中德党际对话交流,也取得了一些实质的合作成果。
2011年8月,应中联部邀请,德国社民党青年政治家代表团一行访问西藏,参观了西藏大学,随后德方提出可以考虑与西藏大学在高原医学领域开展合作,时隔一年,在中联部推动下,西藏大学与德国吉森大学于今年9月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将在西藏共建一所高原医学常设实验室。
俞小萱说,“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还会帮助推动,我们也希望通过党际交往的渠道,有更多的务实交流。”
朱旭杰则表示,政党对话首先起到了沟通渠道的作用,而政府如果看到了这个机会,可以加以利用,促进经济来往。
“我们借由这次访问建立互信,这是合作的第一步,当然以后可以继续对话,把实质性的合作从纸面上落实到现实中。”格里斯迈尔说。
南都记者 吴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