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和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介绍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网 宗超 摄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 袭艳春: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记者朋友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非常关注,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先生,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先生,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
下面,先请林念修先生作介绍。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林念修: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我们都知道,当前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高度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非常关心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实际上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非常关注也非常乐意听取采纳社会各界包括新闻媒体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们做好工作非常重要。
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文件,这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份文件。下面,我向各位媒体朋友简要把文件出台的背景和内容给大家作个介绍。大家都知道,2014年2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并且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我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首要,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一刻也没有松懈,一时也没有停止,目前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到目前为止,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正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正在积极稳妥开展。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也实现了率先突破。大家最近应该从新闻中了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实施并且公开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北京市完成了第一批市级机关向副中心搬迁,北京市四套班子在城市副中心正式挂牌。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也在积极推进。
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设立的,倾注了总书记大量心血,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新区设立近两年来,大的顶层设计我们认为已经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基本建立,“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四梁八柱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是什么?“1”是雄安新区规划纲要,“N”是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这四个综合性规划,另外加上26个专项规划,这就是“1+N”规划体系。“1+N”政策体系,“1”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N”包括相关的配套实施方案,第一批已经出台了12个。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把一批看得准、符合规划方向的基础性项目先行启动,比如大家知道的京雄城际铁路2018年开工建设了,白洋淀治理、植树造林工程等生态项目也已经动工实施,包括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并且投入使用。这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要求,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会同河北省以及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文件。这个文件概括起来,主要是“一个初心、一条主线、九大重点、四项措施”。
“一个初心”,就是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就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初心,中央领导反复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初心,不能偏离。
#p#分页标题#e#“一条主线”,就是创造“雄安质量”,建设“廉洁雄安”,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这就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线,也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
“九大重点”,就是我们明确了九个重点领域,提出了若干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九个重点领域是:创新驱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选人用人、土地人口管理、生态环保、扩大开放、财税金融、治理体制机制。围绕这九个重点领域部署了具体任务和政策举措,这些政策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含金量很高,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目的就是构建有利于增强对优质北京非首都功能吸引力、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体系,推动新区在承接中提升,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四项措施”,就是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实施机制,狠抓督促落实,加强协调配合。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也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了实质性的开工建设阶段。庄子说“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谋定而后动。过去五年,我们主要在做好谋划,坚持规划好每一寸土地再开工建设。除了目前基础性的项目和保障运行的临时性建筑以外,雄安新区没有动工一砖一瓦,为的就是系好第一颗扣子,不犯颠覆性错误,避免留下历史遗憾。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考中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接下来,我简要向大家介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这份文件起草情况和主要内容。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家都知道,我国区域幅员辽阔,但是各地发展水平不一样,发展差距比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立长效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至关重要。过去这几年,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围绕着区域协调发展开展了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总的来讲,这些探索大都是局部的、短期的,难以适应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这份意见,经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于去年11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正式印发了。
从总体上看,这份文件内容非常丰富,指向也很明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总结经验、集成创新”。总结经验,是指我们系统梳理了有关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经验,形成一些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集成创新,是我们围绕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对相关机制建设成果进行了系统集成、完善提升,创新提出了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围绕着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基本保障大体相当的目标,重点建立健全八个方面的机制,包括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区域互助、区际利益补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政策调控、区域发展保障八个机制,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重要举措和工作任务,并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加快制定相关的落实方案和配套政策,确保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能够顺畅运行,从而促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均衡。
我就先介绍这么多,一会儿我将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谢谢。
袭艳春:
感谢林念修先生的介绍。下面,请隋振江先生作介绍。
北京市副市长 隋振江:
各位记者朋友们,上午好。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对外公布,这标志着城市副中心控规已经成为副中心建设发展的法定蓝图。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首都工作的莫大关怀,为规划建设好城市副中心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批复一个城市副中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在全国还是唯一的。这次批复共11条,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是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立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提出的一系列明确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批复,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规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p#分页标题#e#一是把握目标定位,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北京的重要一翼,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要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加强对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服务与保障,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
二是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副中心质量”,我们要向“雄安质量”看齐。
三是把握关于城市空间布局、规模和主导功能的要求,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是以大运河为基础形成的生态文明带,大运河贯穿城市副中心;“一轴”是在现在东六环路的基础上进行入地改造,把现在的六环路建设成高线公园,形成一个创新发展轴;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筑规模,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四是把握关于城市特色的要求,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塑造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市风貌。
五是把握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工作导向,在交通、生态、市政、安全、公共服务、住房、新老融合等方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六是把握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责任,发挥城市副中心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实现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促进协同发展。今天和林主任一起在这里作发布,“四统一”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搭建的工作平台,河北省和北三县一起来实现协同发展,中央非常关注,专门建立了相关的工作机制。
七是把握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正确处理政府引领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市场规律和市民要求,有立有破、有管有放,为市场主体和市民活动创造良好环境,为规划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按照中央部署,从2016年正式开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建设,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已经基本竣工交用。刚才林主任也讲了,各位在网上也看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和相关部门已经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办公,昨天晚上有这四大班子摘牌的新闻,今天早上在城市副中心的市委办公楼前我们正式举行了升旗仪式。这应该说是在党中央领导下,特别是在总书记亲切关怀下,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性成果。随着我们的迁入,特别是随着这次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控制性规划的下达,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城市副中心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批复要求,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努力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典范,成为新时代的精品城市,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就先说这么多,谢谢。
袭艳春:
感谢隋振江先生的介绍。下面,有请陈刚先生作介绍。
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陈刚: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主要跟大家通报、交流《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的有关情况。
大家知道,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等中央有关部委的具体指导下,在北京、天津等有关地区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汇聚全球顶尖人才,编制雄安新区的规划。刚才林念修先生讲到了雄安新区宣布设立以来,没有动一锹一土,就是在集中编制规划。近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河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下面,我把这两个规划的情况和大家作个交流。
#p#分页标题#e#《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从发展定位、建设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等方面做了整体规划。一是突出战略定位,努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二是突出“雄安质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探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路径。三是突出空间布局,构建“一主、五辅、多节点”的城乡空间格局,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四是突出特色风貌,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塑造“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五是突出智能、绿色、创新,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全球领先的数字智能城市和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从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淀区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具体来看:一是坚持统筹布局,加强蓝绿空间建设,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二是强化系统治理,实施流域控源、截污、治河、补水、生态治理,将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三是突出生态修复,逐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四是注重改革创新,推进生态环保法规、标准、管理创新,为白洋淀治理提供保障。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有关部委和京津等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干到底,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
袭艳春:
感谢陈刚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记者:
请问陈刚书记,雄安的规划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质量”也是大家的期待,在总规内容里对创造“雄安质量”有什么部署?在落实、创造“雄安质量”有什么具体措施?接下来开展大规模建设,在启动区的建设以及产业引进方面怎么样体现雄安的“与众不同”?谢谢。
陈刚: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创造了“深圳速度”。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突出标志是高质量发展,所以雄安新区要以“雄安质量”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创造“雄安质量”,把雄安打造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全国样板,打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雄安质量”是一个体系,内容涵盖规划、建设、发展、管理等方方面面。事实上,要解读“雄安质量”,应该有几句话:
第一句话,牢固树立“雄安标准”。质量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要通过“雄安标准”来体现,核心内容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雄安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涵盖建设目标、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城市风貌、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也包括城市安全、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建立“雄安标准”。
第二句话,构建“雄安质量”体系。质量体系包括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通过这样的体系来保证“雄安质量”的实现。
第三句话,要改革创新。刚才念修先生已经和大家通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雄安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中有许多关于雄安新区改革创新的内容,要求我们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大胆推动各个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沿一些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见行见效,给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例如,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雄安新区在城市开发模式上怎么走,如何做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雄安新区将融合土地、资本、人力、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要素,形成一种全生命周期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雄安质量”的实现。谢谢。
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雄安网记者:
#p#分页标题#e#我们知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到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平衡和补偿问题,比如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大家都很关注,但难度很大。请问《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对这方面有什么考虑?我是在雄安新区工作,请问陈刚书记大规模建设到底什么时候开始?
林念修:
第一个问题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请陈刚书记回答。
你刚才讲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是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当然也包括各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大家都知道,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主体功能定位是不相同的,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确实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比如,青海三江源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我们把它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重点的生态功能区,每年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确实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得到必要的补偿和支持。过去几年来,在国家层面先后投入了200多亿资金来支持三江源生态建设和保护,也为改善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群众生活给予了必要的支持。但是我们也知道,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好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光靠中央政府给予直接支持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过去几年,有关地方在这方面也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比如浙江和安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从2012年起,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浙江省和安徽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了两轮生态补偿试点。最近,两省签署了《关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建立了横向生态补偿资金,补偿机制向长效化、常态化发展,这是很重要的机制设计和探索。我在广西工作的时候,广东广西有一个九洲江,是跨两个省区的一条江,在生态补偿和功能治理方面都有很好的探索。应该说,最近几年各地都有很好的探索,对区域协调发展、强化横向补偿做了很好的尝试和探索。
《意见》提出了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我们认为,这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大举措。怎么样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我们有三点考虑:
第一,完善多元化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鼓励相关地区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员培训、共建园区等形式来建立横向的补偿关系。我们也支持具备条件的跨省流域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大家可以看到,未来几年我们在跨流域、跨省区的横向补偿制度会更加完善,力度也会加强,这个可以有很好的预期。
第二,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要研究制定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开展产销合作的具体办法,鼓励开展产销合作。大家知道,种粮效益比较低,收益比较低,但是粮食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反过来讲,粮食的主销区同样有责任、有义务为粮食主产区进行必要的补偿,加大对主产区的支持力度,促进主产区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家一起来协同努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这点是很重要的。
第三,健全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中国有很多地方是资源输出地,有些地区是资源输入地,资源缺乏。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主要考虑是加快完善有利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非常重要。鼓励通过采取共建园区、产业合作、飞地经济等形式支持资源输出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建立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长效机制。资源输入地要补偿资源输出地,这也很重要。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强协调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促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均衡。谢谢。
陈刚:
我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雄安新区自2017年4月1日中央宣布设立以后,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系好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第一颗扣子”。大家知道,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看,规划好一座新城一般需要两到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雄安新区从宣布设立以来,我们集中国内外优势力量,汇聚顶尖人才编制雄安新区的规划。刚才林念修先生给大家介绍了雄安新区的规划体系: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加上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再加上26个支撑性专项规划,比如防洪抗震、能源等。目前,规划体系基本编制完成,一些重要的规划还处在完善和报审过程中。雄安新区即将迎来开发建设阶段。我不知道你问的大规模是指多大,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很快会转入开发建设的新阶段。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记者: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到城市副中心未来要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区,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是否可以借鉴?谢谢。
隋振江:
#p#分页标题#e#在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一章专门阐述了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大家知道,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大家都生活在北京,北京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超大城市发展的普遍问题,我们在建设城市副中心过程中吸取中心城区建设的经验教训,引导城市副中心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一个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北京解决“大城市病”作出示范,不能延续老的路子,要未雨绸缪,防“城市病”于未然。主要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着力点:
更合理地确立城市布局和结构,以和谐宜居为标准,将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现在我们脚下的核心区人多、密度大,城市的拥堵情况就多一些,需要在城市布局上进行合理控制。同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大幅度提高生态空间规模,城市副中心有40%是生态空间,不是绿就是水,一般新城从来没有过这样高的生态空间规模。
建立更良好的职住关系,将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从现状的1:1.3调整到1:2,到2035年达到平衡,基本实现在副中心工作、在副中心居住。鼓励功能兼容和复合利用,就近满足居民工作、居住、休闲等需要。完善住房体系,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商品住房调控体系。加强与公共交通耦合,实现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轨道交通一次换乘便可到达。
建立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1.1-1.2公里/平方公里,密度还是比较高的。建立更舒适的绿色交通,构建小街区、密路网,建设230公里的城市绿道,让市民在水岸、公园、街巷、广场充分感受到步行的魅力。
打造更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实现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贯通163公里的连续滨水岸线,营造宜人的滨水环境。
建设更韧性安全的城市保障体系,建设碧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等新型市政设施,兼顾城市的市政功能与景观服务需求,建立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体系。
打造更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构建5-15-30分钟生活圈,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生活需求,让城市更有温度。建设国际一流的文化设施,主要是城市副中心级的文化设施,从规模和等级上是地区级,展现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要,让城市更加包容。
同时,城市副中心不是一张白纸,还有不少老城区,现在100平方公里大部分还是建成地区,需要以新促老、新老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开展老城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弥补老城功能上的不完善,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合理把握节奏,保持历史耐心,逐步治理“城市病”,通过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更积极、主动地对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的城市环境和运行质量,保障中央政治中心功能的有效高效运作,做好“四个服务”,这是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请问林主任如何评价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验哪些可以用到粤港澳大湾区中?谢谢。
林念修:
谢谢你的提问。从总书记2014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多成果。
第一是我们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体系编制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起来,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这也是总书记强调的,任何一个大的国家战略都必须谋定而后动。
#p#分页标题#e#第二是在协同发展方面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包括一些非首都功能的项目,大量疏解到河北省,还有一些疏解到其他地方。北京从2017年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这些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
第三是中央提出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交通、生态、产业方面实现率先突破,这些年大家也感到成效明显。比如交通,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这方面我们推进很快。现在京津冀区域及周边的“断头路”基本打通,交通更加顺畅、更加高效。再比如生态的协同,我认为更加明显。去年北京的空气质量比以前有明显改善,大家讨厌的雾霾天比以前明显减少,这是生态协同的重要成果,老百姓确实有切身体会,也有获得感。产业协同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这几年一般性制造业等已经大部分从北京疏解出去,一些研发机构、双创平台也都到河北、天津布局,三地的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北京首都的功能定位也更加清晰。这都是这几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巨大成效,还有很多,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列举。下一步我们还要认真总结过往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一系列成果、成效和经验,推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
刚才你讲到粤港澳大湾区,我们也在积极推进,这也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充分借鉴和吸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验,坚持谋定而后动,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谢谢。
中新社记者:
北京将如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推动城市副中心控规的实施?谢谢。
隋振江: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副中心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城市副中心控规实施,我们将在今天下午召开全市的动员部署大会,将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控规实施工作方案和重点任务清单,后续还要制定三年的行动计划,要强化责任担当,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
一是要继续深化规划设计。做实做细各类规划,深入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这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核心的100平方公里已经做到街区级深度,这次要进一步强化重点功能区,要做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加强保障专项规划落地的各类城市设计。规划设计任务按照“城市副中心质量”的要求,谋定而后动,规划好每一寸空间,这是总书记对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提出的共同要求,确保用规划质量、设计质量来保障发展质量,要落到各个组团,包括通州906平方公里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实现全部覆盖。
二是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搭建城市骨架。抓好行政办公区后续工程建设;城市“绿心”是在过去东方化工厂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约11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同时在城市森林公园里规划建设三大文化设施,包括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大力推进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运河商务区、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其中城市副中心站要建设成为一个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按照林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部署,实现“轨道上的京津冀”,连通滨海新区、唐山、平谷、廊坊北三县地区,同时和北京地方轨道网衔接,成为最大的地下环城枢纽,也是城市副中心将来分流主城客流的重要枢纽,目前已经完成了规划和深度设计,今年要推动开工;同时推进“通州堰”分洪体系建设,我们和雄安有共同的特点,通州是整个北京市的下游,通过“通州堰”分洪体系,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建设六环路入地等重要工程。上述这些工程都是搭建城市副中心的框架工作。
三是聚焦主导功能。深入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和腾笼换鸟工作,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等功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
四是构建大尺度的水绿空间。实施主要河道景观提升,特别是水环境治理工程,在城市副中心外围预留生态廊道和绿带,我们和廊坊北三县地区、顺义、亦庄之间都有大尺度的生态廊道规划,实现绿化分隔、生态分隔。
五是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通过建设汉朝路县故城的遗址博物馆、挖掘运河文化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副中心充满文化魅力。
六是切实提高城市副中心管理水平。从精细化管理入手,包括智能化管理,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管理细则,从城市环境、交通、职住平衡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管理水平。
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紧扣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要求,强化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促进老城区的提升。
#p#分页标题#e#八是积极推进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按照“四统一”的要求,我们今年要有一系列的双方对接,包括交通、产业、设施等措施将陆续公布。谢谢。
袭艳春:
今天来的外国记者不少,大家有没有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没有的话,国内记者还有没有提问的?最后一个提问机会。
新华社记者:
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导意见与其他类似文件相比有什么特色和亮点?此外,在哪些方面提出了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能否介绍一下?谢谢。
林念修:
我来回答。开始的时候我谈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与其他类似的文件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个初心,紧紧围绕创造“雄安质量”、建设“廉洁雄安”、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这条主线,提出了一揽子的支持政策,内容还是很多的。应该说《指导意见》的改革亮点很多,政策含金量也很高,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在政策文件里也做了很多考虑和设计,概括起来有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全面深化改革,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雄安新区现在还是一张白纸,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的图画。如何画好这幅图画?首先要把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经验借鉴好,着力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力求设计出适应雄安新区发展需要,又能够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基于这个考虑,《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批政策举措。比如下放管理权限,创新编制管理等,目的就是为了给新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新区事新区办”,充分调动新区的积极性,让他们敢闯敢试,在全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棋局中当好“先锋”,在“深水区”中趟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在这方面,《指导意见》赋予了雄安新区更多改革的任务,更多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容,下一步我们要落实下去,这是《指导意见》非常大的亮点。
二是更加注重智能、绿色、创新,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智能、绿色、创新”这六个字不仅是“雄安质量”的重要内涵,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必然要求。
智能,要体现到雄安新区谋划、建设、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将来一些企业能够生产智能产品,一些智能化的技术运用到硬件中、嵌入硬件中,这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智能化管理和运行,将来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要更加凸显出来。所以《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建设“城市大脑”,建立城市治理管理的新模式,在新区城市化治理方面力求突破,为全国提供示范。
绿色,大家都知道,华北自然生态环境的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大气污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建设一个新区如果进一步加剧了华北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做的,这样做也行不通。所以《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新区要在绿色发展、集约节约方面给全国带头。刚才陈刚书记也讲了,雄安新区有白洋淀,有很大的水面,将来要加大植树造林的绿化力度,让绿色和蓝色在新区占到70%,建设强度要控制在30%以内,这确实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要在这方面给全国带好头,把白洋淀这个“华北之肾”治理好,在城市建设一开始就下力气做好节约用地、用水、用能的工作,将来绿色节约在雄安新区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一开始《指导意见》就强调雄安一定要有创新的理念,首先是制度创新,用我们创新出来的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为新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和作用。这点非常重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雄安新区建设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政府要把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减少到最少,该政府做的事情一定要好好作为,比如营商环境的优化、人才的引进、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等,这都是政府的事情,政府必须做好,抓好抓实。但是不该政府做的事,政府坚决不要插手,要让市场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这一点。比如一般性的项目审批,一些涉企事项的办理,这些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简化流程、减少审批环节,这方面有很多的制度安排。将来雄安新区的营商环境,一定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好的之一,我们有信心,也更期待。
#p#分页标题#e#当前,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正在有力有序地推进,我们诚恳地希望媒体的各位朋友能够更多地支持雄安新区的发展,更多地为新区的建设发展做好宣传,也帮助我们提好建议,我们会非常注重采纳你们的意见建议。我就说这些,谢谢。
袭艳春:
再次感谢三位发布人,也谢谢大家。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