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控制,能够作为企业遭遇危机时有效应对的手段,但在信息传播渠道广泛且迅速的今天,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确实,无论是怎样实力雄厚的企业,纵使富可敌国,纵使纵横商场,也不可能完成对传媒的全面控制,从而达到完全封锁信息的目的。网络的出现及迅速推广,更是宣告了信息控制时代的终结。
然而,从一开始,企业的公关危机就是与信息传播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大众传媒的四面夹击、一浪高过一浪的追踪报道,根本不存在公关危机,只要民众(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没有受到影响,企业真正的危机就没有到来。这样一个结论的得出并不是单纯的逻辑推演的结果,而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和实务上的已被证明的应然性。既然如此,不难想到倘若企业负面消息仅在非大众的范围内传播,对有效预防危机的到来是何其的必要了。
以上的论述似乎自相矛盾:信息控制是有效预防危机的手段,然而在现今时代似乎又是不可能的?
其实不然。从大环境上,传统媒体一向是宣扬正面积极信息,遏制负面消极信息。既然传统媒体并没有而且将来也不可能被网络全部取代,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企图对信息进行控制,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性。
企业要进行信息控制,并使其行之有效而不是适得其反,一定需要有严格的条件。即客观上,企业或企业产品出现的问题并不具有持续、大范围“杀伤力”的必然性,换言之,该问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予以解决,,信息控制,只是暂时为解决问题争取时间而已;主观上,企业至少得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的其中一项,信息控制才有可能得以施行并获得成功。
企业选择信息控制策略时要慎之又慎,并且这是一个极短时间段的应用,因为网络时代早已到来。
传统的纸媒体以及电波媒体(广播、电视)还是比较中立的。对企业的危机来说,他们只是站在第三方的位置,基本都还坚持一定的公正的传播理念。真实客观地传递信息是媒体追求的目标,也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继而引导更多的广告,这本来就是媒体生存的基本模式。
同时,媒体不是某一家利益集团创办的,一个利益集团也无法创办所有的媒体、无法控制所有的媒体。
企业也必须清楚,即使自己财力再大,也无法通过媒体关系完全压住传统媒体上信息的传播,这种信息的控制,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
在网络这个所谓的第四媒体上,信息与新闻相对来说比较难以控制。因此网上信息沟通与传递的参与者不仅仅是网站的拥有者,还包括若干分布在各个角落的网民,企业能够说服具体的某一家网站撤掉相关的新闻,但绝对没有能力阻挡几亿网民进行消息的传递和观点的沟通。因此,网上信息的传播真正体现了“纸包不住火”的特征,一张贴子就能传播足够的信息量,并使这个信息在短时间内变得众所周知。
所以,企业要尽早作出判断,如果确认在适当的时候,在一定区域内有控制消息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则要尽早控制。
还要注意,运用这一策略必须有一些基本条件,每一个条件都要具备充分的有利于企业的基础,这些条件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制约。
比如,一些企业发现一款产品的确存在问题,而整改只需要三五天的时间,并且在整改后,并不妨碍消费者使用,这时候可以考虑控制信息。
此外,如果企业具备下面这样的优势,才可以考虑着手控制信息:
天时:
产品能够得到“冠冕堂皇”的、经得起社会舆论考验的理由的保护,诸如自主研发、民族跨向海外的名牌、民族工业等。
而如果不控制信息,个别听风就是雨的媒体不慎重的报道,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像紫光笔记本、光明牛奶、巨能钙等产品,都成了舆论的牺牲品,希望今后的类似事件能够减少。虽然以事实报道为根据,接近事实展示事实,向来是媒体的责任与报道艺术,但在当前形势下,或许应该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利:
在特定的地区,与企业相博弈的对方不具备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如媒体资源,以及权威结论等。
注意,这里对方指的是不怀好意的竞争对手等,而非消费者或者公众。
人和:
在特定的地区,竞争对手的主管机构与企业有先前的联系,企业可以通过该主管机构与另一方取得联系,协商解决。竞争对手并不清楚企业与当地政府及其主管机构的关系。